2020年9月18日 星期五

真人版花木蘭2013

《真人版花木蘭2013》上架於2013年,由南山高中的普二忠同學合力拍攝,是音樂課的作業成品,片長四分鐘。影片預算未知,上映戲院未知,IMDB和爛番茄都找不到它的蹤影,觀眾迴響也未知,但是這部片在最近幾天內一舉突破160萬觀看人次。在音樂課老是被國文數學鯨豚蠶食的時期能擠出完成度如此高的作品,著實令人驚艷這部片翻玩了1998年花木蘭動畫中軍事訓練片段,是整個故事的重要轉折,也是迪士尼電影裡為人熟知的「成長」橋段。宣示花木蘭通過正式訓練、被同儕接納,進而成為真正的男子漢以及夠格的軍人。成龍唱的主題曲〈男子漢〉傳唱度也是頗高,甚至還有在KTV聽朋友唱過

這部片宛如一段精彩的模仿秀。模仿秀要好看,除了抓到模仿對象的精隨、神韻之外還必須要展現模仿者閃閃發亮的創作意志,在縫隙中灌入自己的創意,這是機械式的模仿和神奇的表演之間的差別。好的模仿就像是毆弟,神韻、動作、聲音、表情J Sheon(皆像),令人討喜的鄰家氛圍。不好的模仿像是羅志祥,刻意過頭只想耍帥,惱人的自戀表情看了就不耐煩,我絕對不是針對人啦,也許...是啦。

《真人版花木蘭2013》的意志就是竭盡所能地在校園世界裡重現原作,劇本、節奏、配樂和構圖完全不更動全部照抄,劇組還很貼心的將原版畫面放在右下角讓觀眾比對,怕你認不出哪裡沒抄到。在自討苦吃的設定之下,他們可以發揮的地方剩下道具以及演員。演員大概都是人生初次參與電影演出,所以演技相當生澀,不是面無表情就是過於浮誇,但這樣的生澀與初入戰場的小天兵莫名契合,偶爾冒出浮誇表情也賽到不錯的效果。例如0:10秒演員落下後的顫抖。還有 0:28秒處,原作是士兵驚訝於李翔武術之高強的表情,學生們大概無法控制驚訝的情緒,一鼓作氣將表情推進癡呆的領域,一秒增強了影片的喜劇氛圍。

影片裡絕大多數的喜劇效果出現在道具層面,封閉的校園世界可以運用的素材相當有限,除非說整個世界都是你的校園的人那當然另當別論。如何用青春的資源還原精實、嚴肅的軍隊本體,就是這部片的功力以及精華。0:17處,裝木棍的桶子竟然也是用真人扮演,他們大可以拿真的水桶就好,竟然調用真人飾演無言的水桶。堅持還原真實場景的狂人心態宛如法蘭西斯柯波拉的現代啟示錄,不同的是他們的預算不會超支到需要抵押房子,也沒有演員在片廠心臟病發。用象棋演繹李翔牽馬也是一絕,此馬非馬、此帥非帥的概念,宛如唐捐的難道這就是愛〉「看山小」的諧音之美,直白的表現未必不能展現詩意。爬柱子的段落可說是整部片最精采的部分,飾演花木蘭的演員有表現出挫敗、奮起、成功的心態轉折,關鍵的日出那道光也有重現。最後坐在柱子上望著李翔的眼神簡直與原作如出一轍,充滿豐盈的情感片中少數的特效場面也是意外驚豔,預算低廉但成果超群,像是幹了幾隻粉筆來土炮出來的爆破場面。

《真人版花木蘭2013》幾乎重現了原作裡的每個場景,就連木鬚龍的跟屁蟲藍色蟋蟀也有模仿到,連最後一幕的單于砍樹都不放過。這樣的模仿手法令我想到日本節目超級變變變,印像中超級變變變比較容易過關的影片有兩類-首先是模仿的超級像引起驚呼,亮燈一口氣衝到頂點;另一種是評審覺得是很努力,成果卻差強人意,通常到最後幾秒分數才會慢慢爬過門檻。唯一不同的是超級變變變是現場直播不能剪接,不過這部片的剪接也沒有可取之處,姑且可以忽略。這部片兼具以上兩項特點,用校園世界裡有限的素材完美變出訓練的場景,充滿創意,讓人滿頭問號這到底怎麼想到的便按下了讚。加上每個演員很努力地配合動作,用一百分的真心假裝自己真的做得到。不會前空翻就在地板上打滾、不會鐵頭功就用力敲空氣,強大的精神原力讓我著迷。演員們一定體認到少年肉體的薄脆是無法與軍人相提並論的,但是我要在鬆厚的精神面勝過你們,還要加一份知心。

優點講完了再來講缺點,這部影片某些段落隨興過了頭,你看看球鞋原本被當作水桶,後來又變成魚,導演應該沒有在管影像的隱喻、象徵或是藉喻,只是藉力使力。而畫面裡出現拍攝者的手指以及工作人員的手就知道這些人也沒有在Care蒙太奇和長鏡頭。

最值得詬病的問題都出現在李翔身上,該位演員與花木蘭的演技落差太大,導致對戲時氣場總是被壓過,生硬的像是民視上一檔八點檔大時代》裡面的角色煥奇。原作中的李翔一開始就裸上身,這部片裡的李翔似乎有偶像包袱,有時候露兩點,有時候衣服不穿好但還是露兩點,那你幹嘛不直接露兩點呢?最讓人出戲的地方是3:00李翔的背影根本是另外一個人演的,不知道飾演李翔的演員發生什麼急事?希望劇組人員看到這篇可以給個解釋。在這個關鍵點出錯簡直說不過去,差點枉費前面的努力。還有,3:05秒李翔倒下後衣服突然消失,然後一副剛睡醒的樣子,是剛從第幾層夢境回來嗎0:55秒處也是景對人不對,這是現實與影像的永恆辯證,還是挑戰時空穿越、倒轉的新品種剪輯?抑或是呈現角色的多面性格?

總括以上,在前途為重的高中教育下能產出這等品質的影片還是相當令人激賞。能號召最叛逆的高中生湊在一起拍片也是不簡單,手邊有什麼東西就怎麼做的DIY精神展露無疑。希望這些人之中還有人繼續拍片,如果能繼續拍完整部動畫的話是再好不過的,實在好奇他們會怎麼拍攝雪山大戰,我推測最後的宮廷煙火戲碼應該還是用粉筆與黑板表現。

低成本的質樸風情、少年另類的創意、帶有鄉土劇氣息的演出加上奇蹟般的爆紅,後人如果研究台灣土產Cult Movie的話肯定不能繞過《真人版花木蘭2013》。片中的表現手法也許會持續影響下一代的影像創作者,甚至不能排除未來有上大銀幕的可能。

2020年9月1日 星期二

Napalm Death - Utilitarian(2012)

Utilitarian是英國輾核老祖Napalm Death第14張專輯,這張是我最喜歡的Napalm Death專輯前三位,其他兩張大概是Time Wait No Slave和Enemy Of The Music Business於我而言,Utilitarian宣示了一個新的起點,Napalm Death在極端音樂的探索上又向前了一步,自此之後,他們端出更多旋律亮眼的歌曲 

脫離前一張專輯Time Wait No Slave鮮明的死亡金屬聲響,Utilitarian在聽覺上並沒有那麼「重」,它不是一張老學校風格的Grindcore專輯,Napalm Death在快、狠、重的基礎上又造出了許多速度的轉換與雄渾的副歌段子,讓極端金屬變得更加耐聽,試試The Wolf I Feed,這是他們最悅耳的歌曲之一。Everyday Pox找來極限薩克斯風手John Zorn合作,獻出一段瘋狂的演奏,他曾和Napalm Death的前鼓手Mick Harris組過一隻怪奇樂隊Painkiller;Collision Course以直白的歌詞傳達了樂隊開放、積極的精神。歌詞We have to strive to push The boundaries further,簡直是他們一路走來的寫照。Napalm Death的歌詞從不是以教條式的口號批判特定人物或是事件,他們傾向以旁敲側擊的方式提出問題與反思,描繪人類自作孽後的現實景況,給予聽者思考的空間;Analysis paralysis是一個術語,表示大腦在接受海量的資訊後麻痺而陷入僵局,延遲了改變的契機。Napalm Death用以描述人類當前的困境-無法團結面對並解決問題。當衝突無法帶來和解,演變成更大規模的衝突時,人類注定流轉在不幸的迴圈裡。Standardization批判社會的演進消弭了人性的複雜。除了商品之外,我們的思想也日益標準化。當人類的格式逐漸統一,等待我們的就是虛無的未來。

另一個傳奇輾核樂團Nasum的鼓手Anders Jakobson曾說過Grindcore是邊界相當堅固的一種音樂,不容易融入其他類型與風格。縱觀Napalm Death的歷史,他們不停在探索極端音樂的可能性(Nasum後期也在做這件事,特別體現在旋律的經營),打開Grindcore近似封閉的美學,從早期的Hardcore Punk、1990年代初期的死亡金屬到中期的Groove Metal,不斷嘗試讓Grindcore僵硬的筋骨觸碰到更高更遠的地方。下個月他們即將發行第16張專輯,首播釋出的單曲相當具有噪音搖滾的風情,我們永遠可以期待不一樣的Napalm Death。

除了音樂上的求新求變之外,Napalm Death對於時局的關注從來沒有少過,無論是歌詞中反法西斯的理念,還是對於勞工、難民和氣候環境的關懷。主唱Barney在受訪時總是不厭其煩地闡述個人哲學與政治思想,縝密且宏觀的談論議題,例如近期被問到當今種族主義的猖狂時,Barney提到緬甸受壓迫的穆斯林還有斯里蘭卡的泰米爾人等等,直指這不僅僅是西方的問題,而是全世界的問題,反法西斯的行動是他一生的志業。Napalm Death在藝術以及思想上展現的豐沛能量,是他們在我心中佔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在這個時間點特別介紹Napalm Death是有意義的,當台灣社會還是一堆人認為Black Lives Matter只是個笑話,上街遊行的反法西斯者都是吃飽太閒時,必須來一點兇猛的聲音敲醒還在睡的群眾,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Nazi Punk Fuck Of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