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1日 星期二

木馬文化《烈火荒原》試讀心得

《烈火荒原》是一本情節緊湊的懸疑小說,像是一首節奏強烈的後龐克樂曲,抑鬱、低沉,沒什麼希望可言。作者克里斯‧漢默曾當過記者。故事主角馬汀.史卡斯頓恰好也是一位記者,他在旱溪鎮發生殺人事件的一年後,前往調查後續發展,在酒精的陪伴下找尋真相。

故事的開頭,宛如使用了哆啦A夢的「縮小燈」瞬間進入暗潮洶湧的炙熱小鎮,不眨眼的暴力如閃電般刺激讀者的感官。隨著主角的抽絲剝繭,讀者走進了「格列佛隧道」,一位又一位與案件看似有關係的人現身,小鎮的邊緣逐漸擴張,眼前的風景長出了深度。真相在謊言的重重包夾下突圍而出,帶著悲傷的餘韻,我們終於見證到,眼前的世界是多麼殘酷。

縱貫線的〈亡命之徒〉有一句歌詞是在「真理在荒謬被證實以前都只是暗室裡的裝飾。」作者由單一案件開始描繪,看似渺小的事件背後竟牽連至社區、政府與國家。局外人變成局內人,所有的背景資訊都成為線索的一部分。故事最後雖然順利破了案,但是累積的荒謬算是被證實了嗎?在真相水落石出之後,反而映襯出更巨大的荒謬,真理依舊遙遙無期。

在《烈火荒原》裡,作者經常針對新聞媒體的報導提出批判,包括逐利益而居的商業模式、在意速食而忽略品質、忘情打撈人民的私生活。旱溪鎮的鎮民自案件發生以來始終面臨各種公眾壓力,成為旅人眼中的奇觀(啊,這裡曾經發生殺人案),安穩的生活已是奢侈。

近年來,台灣也發生過數起在隨機殺人案,案件過後的群眾討論總是淹沒在一大片喊殺的口水之中,缺乏有效的溝通與反思。《烈火荒原》裡關於殺人案的背景描述,也讓我心有戚戚焉。當我們願意坐下來了解事情怎麼發生,了解冷血背後的複雜面貌,將不同的聲音納入對話中,傷口才有癒合的機會。

樂曲的最後一個音符遠去,小鎮依然炎熱得發慌。未來究竟會是如何?浮現在眼前的,依然是烈火燃燒後濃濃的黑煙。


推薦閱讀:

無癒之傷:北捷殺人案的對話邊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