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對於Blackgaze這個混種樂風沒什麼興趣,所以聽完當年橫掃各大榜單的專輯《Sunbather》(2013)也沒有太深刻的感受,如果用球員來形容的話就是快艇隊的Josh Smith,防守、進攻和控場都會一點,但是放在球場上跟行屍走肉一樣,看起來很厲害但實際上沒什麼大不了的,尤其是那種又不黑金又不瞪鞋的吉他彈法實在覺得很不耐聽,唯一的亮點就是幾個段落轉換造成的高度反差引起的聽覺震撼,還有俗麗的樂句和黑腔的搭配令人耳目一新,但仍不足以留下印象,聽的那一剎那大浪來襲好不刺激,潮水退去就知道誰沒有穿褲子了,然後一堆中文評論說他們是黑金屬的文青團,實在搞不懂為什麼聽個音樂也要區分文不文青,陳芳明說台灣文學史要用加法而不是減法,我認為音樂也是,包容重於排擠,推廣重於治療,不要再畫小圈圈啦。
去年發行的《New Bermuda》深得我心,擺脫了上一張同時耍玩太多元素的缺點,不再迷惘於融合各種樂風,重新丟進爐火燃燒重鑄,以Black metal為主軸,Shoegaze和Post Rock為配菜。果然退一步海闊天空,火候與比例拿捏得恰到好處,能夠提振主菜味道但又不搶戲,保留了上一張裡那種犀利的橋段轉換與銜接。第一首<Brought to the water>即是代表,不三不四的吉他痛調終於修正為純正的黑金屬味道(幹你們黑金明明就玩得很好啊),最後那段如果單獨聽大概沒什麼感覺的鋼琴演奏也在前面的鋪排之下顯得雋永,簡單的編曲反而更能凸顯動靜之間的爆發力。最後一首歌也是我最喜歡的<Gifts for the earth>,橋段最豐富的一首但每一次的體位(?)變化都溫柔地做好做滿,愉悅與驚喜感得以峰峰相連到天邊,最後甚至連木吉他都用上了,類似某些後搖滾團的玩法但他們功力高強許多,不會過度專注於爆炸的那一章節而遺忘前後文的氣氛營造,段落與段落之間沒有刻意為之的痕跡。好的曲子就像一條河流,上、中、下游沒有精準的界線,但是各有獨特的風景,必須按照順序細細品嘗才能抵達大海。
I imagine the end.
2016年1月9日 星期六
Deafheaven《New Bermuda》(2015)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