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共的滲透與白賊的政客等陰沉的現實讓曾經激情的心日漸軟爛,意圖使人將頭埋在土裡,以至於最近總是聽不進那些鬆軟溫柔的歌,需要強勁的聲響給予電擊。這和酷不酷沒關係,也不是純粹反骨的想反制突然chill的風潮,因為那些東西真的過不了耳朵那關,最遠僅停留在耳窩處,應該是我的耳屎不喜歡chill吧。chill沒有不好,但是訊息已經超載了,不需要更多的流量來賦予意義,同理,嘻哈也沒有不好,但嘻哈不只是chill,更不只是妹妹、車車和錢錢。
一直認為台灣的龐克樂隊的數目應該遠會更多才對,如果加上快樂派對那一種應該有。俗話說100個龐克就有100種意見,而我的意見是比較不快樂的那一種,但是近期心頭好是卻是團名聽起來很快樂的Candy。首張專輯《Good to Feel》由Triple B Record發行,除了Candy之外,這個Hardcore專門廠牌旗下還有許多單名樂隊,像是Freedom、Fury還有Free,意圖挑戰樂迷的搜尋技術。《Good to Feel》共9首歌17分鐘,如果在台灣的話應該過不了補助門檻。歌曲速度不快,音色聽起來蠻金屬的,有些曲子挾帶Thrash metal的味道,不是五月天的軋車那種鞭金(這是最近看到的都市傳說),而是Power Trip般的豪氣干雲。我特別喜歡〈Human Target〉,這首歌控訴的是警察濫權,在權力的恫嚇之下沒有人可以毫髮無傷,Weapons aimed, humans maimed。
另外一個無法chill的原因可能是和最近關注的大觀事件有關。前幾天正逢是新市長上任的日子,事件的聲援群眾嘗試在就職典禮現場傳達訴求,要求政府別拆他們家,讓他們原地安置,卻換來我們再熟悉不過的結果,人群連布條都還沒拉起、口號也還沒喊就被警察脫離到意見表達區。我忘了在這個不算是個國家的國家,人民是不能隨意出聲的,不走正當管道的抗議者一律被貼上暴民標籤,請在執政者劃定的區域內小聲地說出自己的心聲,而嘶啞著眼淚的聲音,他們也不見得聽得進去。找了為數稀少的相關新聞來看,底下的留言更是令人心情黯淡,「人家辦喜事跑來鬧場」、「警察這樣算客氣了」、「這只是基本維安」。以前看到這些留言時總是會漲滿憤怒,但現在已經沒什麼感覺了,因為國家暴力已經成為心裡最軟的一塊,它的爪子愈來愈張狂,不用太吃力就能在陳抗事件中窺見銳利的蹤影,就如同白日的月亮一樣一直存在,只是有時候會偽裝成一張作勢拍肩的溫和笑臉,或是向鏡頭比YA的憨直面容。多數人對於國家的暴力也愈發寬容,認為這本是正當的手段-政府不是你的家,要表達意見請循正當管道,我們是理性中立的好公民。對於有權力的人寬容到天邊,對於爭取權益的老百姓,卻可以用力大喊「爛人別再演了」、「拖走拖走」以及「全部壓死」。
知道這些事之後,我實在chill不起來。
我坐在濕涼的房間裡,隔著螢幕感受大觀事件的抗議者衝撞的火氣,點幾下滑鼠買了件大觀藝文季的T-shirt當作支持,稍微滿足不在場的小小正義,卻掩蓋不了心底的惆悵,我知道同情無法成就任何事,無限的同情也一樣。令人悲傷的是,短時間內我也沒有更多的想法,因為心神早已在上班後耗損得差不多了,而我將所剩無幾的時間投注在自我實現的事情上,例如記下這些瑣事,像個冷靜自持的局外人,理性中立的好公民。目前能做的就是試圖在每一次訊息的震盪中維持腦袋的運轉,避免口出惡言傷人又傷身,帶著知己知彼的心態觀看意見齊發,但某些時刻仍會感受到虛無的洪荒之力緊緊跟隨,彷彿隨時會把你拖下深淵。你也不用特別注視深淵,因為深淵日日夜夜都在監視著你。
某知名作家曾說故事裡如果出現了槍它一定要被擊發,這個故事裡出現了Weapons,但我卻不知道這個Weapon是什麼,如果是槍的話,子彈又在哪裡呢?這可能要問問孫安佐aka台灣軍火之王。
更多的大觀事件請看這裡。
12月竟然發了四篇文章,可別小看台灣上班族下班後的能量。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
Cult Leader-A Patient Man(2018)
Cult Leader的前身Gaza在主唱被指控性侵後(後來好像和解收場?)於2013年解散,其餘成員換個名字再出發。兩團雖然都是以Sludge Metal為骨幹,填入Metallic Hardcore的血肉,但相較之下Cult Leader比較沒那麼Grind,曲折又幽暗的旋律隨著轟隆作響的壓迫感緩緩出土,令人不禁倒抽好幾口氣。他們的第二張專輯《A Patient Man》由Hardcore名廠Deathwish Inc.發行,在Converge吉他手主理的Godcity Studio錄音,這兒出產的重型樂隊幾乎是品質保證,包括Trap Them、Disfear以及Full of Hell 。《A Patient Man》裡除了可以聽到Sludge Metal招牌的窒息式音壓,如〈I am Healed〉之外,專輯裡還出現許多柔情的段子,深不可測的那一種,在被掏空的心智邊疆碎裂。個人首推〈Isolation in the Land of Milk & Honey〉,孤絕的氣息讓我想起了另一支優質Sludge樂隊Inter Arma,主唱Anthony Lucero雄渾的低吼宛如來自地球深處。Cult Leader的歌詞透出一股刺骨的絕望,用簡潔的語句召喚鋪天蓋地的恐懼,刻劃出陰沉如荒漠般的景色。
最近台灣也有兩隻Sludge樂隊Geizlism和 Serpenzer / 塞磐赦開始活躍,在台式新浪漫的滾床單風潮之下,還有帶著異色之心的極端分子堅持把玩這類喚醒深沉痛覺的音樂,忍不住想說台灣還是他媽的,他媽的有希望。
最新釋出的live
最近台灣也有兩隻Sludge樂隊Geizlism和 Serpenzer / 塞磐赦開始活躍,在台式新浪漫的滾床單風潮之下,還有帶著異色之心的極端分子堅持把玩這類喚醒深沉痛覺的音樂,忍不住想說台灣還是他媽的,他媽的有希望。
最新釋出的live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無聊的故事-The Sound Defects-The Iron Horse (2008)
下午三點半,即將邁入上班的第四節,前三節雖然沒盡什麼力但仍感到肚子餓,通常這個時候我會拿出自個準備的小點心出來享用,如果有的話,沒有的話就動動嘴巴幻想正在補充熱量。不過,今天不用做這個幻想的動作了,因為主管剛剛進辦公室時,用歡快的口氣呼喊在座的各位,(某個名字很長的)典禮快結束囉,大家準備吃東西了。公家機關舉辦的活動即代表食物的降臨,這是官僚體系中難得說得出好處的真理。我拋下落後的進度,一心朝向下午茶信步走去。
供人用餐的會議室裏頭已擠滿了人,身穿制服背心的志工媽媽與爸爸圍著圓桌相視而坐,像孩子一般露出開懷的笑容,他們都中了甜點使人年輕的魔力。圓桌上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鹹甜點心,肉鬆麵包、熱狗捲、蛋塔以及巧克力蛋糕,還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縮小版糕點,方便你一口接著一口,消除工作的疲憊。門口持續湧進從辦公苦海中逃離的人潮,他們的眼神都因為點心而發光。在總是令人感到不再年輕的勞動日常裡,徒手抓甜食的行為讓我們暫時忘記正在衰老的心靈。不過,典禮還沒結束就有這麼多人向點心陣入侵,代表這些人(包括我)都是沒有參加活動的。沒參加活動的人吃得愈多愈爽快,這是官僚體系中的另一個不需印證的真理。
當我正與滿盤的點心決鬥時,有位男子跑來與身旁的同事搭話,他一身黑色,上半身套了件藍色格子襯衫,上次見到他時他遞給我名片以示友好,不過我仍然不記得他的名字。話匣子總在食慾蔓延時打開,這是社交場合裡我尚未掌握的真理。他說最近正忙著為他的創作舉辦跨界的展覽,與其他媒材混合,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聽起來具有種意味深長的概念,裡面藏匿著許多要遙不可及的符號。話語像是飛得太快的流星,我幾乎無法捉住拖曳的尾巴,身旁的同事卻一臉興味盎然地欣賞,他大概早已熟悉流星劃過天際的路徑。他的眼神不時瞄向我,我努力將臉部肌肉保持在一號表情,表現出專注的意念,但意識偶爾還是不小心北漂到甜點上頭,暗自規劃享受美食的藍圖。不過在別人滔滔不絕時離開現場似乎不太禮貌,所以我按兵不動,持續用眼睛吃冰淇淋的方法吃著點心。
我聽著他用富含熱情的口吻分享著自己正在做的事,還是對著一個僅僅見過兩次面的人。我其實蠻羨慕這樣社交能力點滿的人,能用漂亮的語句形容並傳達自己熱愛之物的美妙之處,並且非常篤定自己為什麼要去做這件事,所作所為與話語之間的連結就如同佛地魔與哈利波特般強烈,讓聽者在聆聽之餘順利接收到他內在的熱情,同時也能感覺到這人非等閒之輩。創作、理念、人生與紀錄等金字箴言如同投手投球時賁張的肌肉,各自在適當的位置適當的時機施力,旋成一顆充滿概念的直球向我高速丟來,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精準進入好球帶。我察覺到這背後隱含著將自己打造成品牌的慾望,不禁想問,這樣類似行銷的話術源自什麼樣的驅力呢?創造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還是為了社交不得不出此策。充滿自信的口吻是為了隱藏存在的焦慮,還是只是在茫茫的人世裡隨意下錨,暫時給出一個具有標準答案的追尋。
我始終不是與精確、精準扯得上關係的人,全然將想法化為語言或是文字於我而言是有難度的一件事,兩者之間的路途雖然不遙遠但是很崎嶇,總是隨著混亂的思想延伸出更多雜亂的小徑,以至於時常感到與世界隔著好幾面牆的距離,而這幾面牆都是異常堅固的。大部分的時候,我沒辦法用三言兩語說出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更沒辦法為此給出一個流暢的回應或是非做不可的理由。比如,當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寫文章、辦刊物以及辦讀書會時,我都只能含糊地給出「就想做」這樣等於沒有的回答。我自己都不是很明白為什麼要做,但是我知道我必須去做。
就當我沉浸在深奧的概念小旅行時,同事突然對我說:
「我覺得你們可以多聊啊,因為都有在寫東西。」
「呃。」我不知道該如何婉拒好意,只好持續無語。
「你是台南人嗎?」
這是他頭一次向我提問。
「對。」
「你高中念哪裡?」
「南一中。」
這時,他轉頭向我同事說,用指責流浪狗亂大便時候的語氣說:
「他好無聊喔。」
聽到這句話的當下我有點錯愕,但其實不怎麼意外,社交能力低落的我在這樣的場合確實很無聊。我一句話也沒接,便丟出一個不怎麼渾圓的句點,轉身走向點心陣。
---
結束點心之旅回辦公室的路上,同事似乎嗅到了對話中飄散出的尷尬,雖然肉眼看不見,但是像空汙一樣難以迴避。
「你剛剛是不是很想趕快走。」
「沒有啦,我只是不會和陌生人聊寫東西什麼的。」
只見同事瞅了我一眼,繼續說到:
「我也沒有很常看到他,平均一個月一次吧。他外務很多,不久前才剛出書,還有經營一個粉絲專頁,等等找給你看。」
回到座位後沒多久,同事丟了那本書還有粉絲專頁的連結過來。
「他的粉專有六萬多個讚耶,好誇張。」
「超多。」
我望向桌上那疊嶄新的名片,也許我該把名字劃掉,用超現實的筆觸在上面寫下「我很無聊」。
「為什麼要這樣做?」
「因為我必須去做。」
供人用餐的會議室裏頭已擠滿了人,身穿制服背心的志工媽媽與爸爸圍著圓桌相視而坐,像孩子一般露出開懷的笑容,他們都中了甜點使人年輕的魔力。圓桌上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鹹甜點心,肉鬆麵包、熱狗捲、蛋塔以及巧克力蛋糕,還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縮小版糕點,方便你一口接著一口,消除工作的疲憊。門口持續湧進從辦公苦海中逃離的人潮,他們的眼神都因為點心而發光。在總是令人感到不再年輕的勞動日常裡,徒手抓甜食的行為讓我們暫時忘記正在衰老的心靈。不過,典禮還沒結束就有這麼多人向點心陣入侵,代表這些人(包括我)都是沒有參加活動的。沒參加活動的人吃得愈多愈爽快,這是官僚體系中的另一個不需印證的真理。
當我正與滿盤的點心決鬥時,有位男子跑來與身旁的同事搭話,他一身黑色,上半身套了件藍色格子襯衫,上次見到他時他遞給我名片以示友好,不過我仍然不記得他的名字。話匣子總在食慾蔓延時打開,這是社交場合裡我尚未掌握的真理。他說最近正忙著為他的創作舉辦跨界的展覽,與其他媒材混合,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聽起來具有種意味深長的概念,裡面藏匿著許多要遙不可及的符號。話語像是飛得太快的流星,我幾乎無法捉住拖曳的尾巴,身旁的同事卻一臉興味盎然地欣賞,他大概早已熟悉流星劃過天際的路徑。他的眼神不時瞄向我,我努力將臉部肌肉保持在一號表情,表現出專注的意念,但意識偶爾還是不小心北漂到甜點上頭,暗自規劃享受美食的藍圖。不過在別人滔滔不絕時離開現場似乎不太禮貌,所以我按兵不動,持續用眼睛吃冰淇淋的方法吃著點心。
我聽著他用富含熱情的口吻分享著自己正在做的事,還是對著一個僅僅見過兩次面的人。我其實蠻羨慕這樣社交能力點滿的人,能用漂亮的語句形容並傳達自己熱愛之物的美妙之處,並且非常篤定自己為什麼要去做這件事,所作所為與話語之間的連結就如同佛地魔與哈利波特般強烈,讓聽者在聆聽之餘順利接收到他內在的熱情,同時也能感覺到這人非等閒之輩。創作、理念、人生與紀錄等金字箴言如同投手投球時賁張的肌肉,各自在適當的位置適當的時機施力,旋成一顆充滿概念的直球向我高速丟來,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精準進入好球帶。我察覺到這背後隱含著將自己打造成品牌的慾望,不禁想問,這樣類似行銷的話術源自什麼樣的驅力呢?創造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還是為了社交不得不出此策。充滿自信的口吻是為了隱藏存在的焦慮,還是只是在茫茫的人世裡隨意下錨,暫時給出一個具有標準答案的追尋。
我始終不是與精確、精準扯得上關係的人,全然將想法化為語言或是文字於我而言是有難度的一件事,兩者之間的路途雖然不遙遠但是很崎嶇,總是隨著混亂的思想延伸出更多雜亂的小徑,以至於時常感到與世界隔著好幾面牆的距離,而這幾面牆都是異常堅固的。大部分的時候,我沒辦法用三言兩語說出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更沒辦法為此給出一個流暢的回應或是非做不可的理由。比如,當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寫文章、辦刊物以及辦讀書會時,我都只能含糊地給出「就想做」這樣等於沒有的回答。我自己都不是很明白為什麼要做,但是我知道我必須去做。
就當我沉浸在深奧的概念小旅行時,同事突然對我說:
「我覺得你們可以多聊啊,因為都有在寫東西。」
「呃。」我不知道該如何婉拒好意,只好持續無語。
「你是台南人嗎?」
這是他頭一次向我提問。
「對。」
「你高中念哪裡?」
「南一中。」
這時,他轉頭向我同事說,用指責流浪狗亂大便時候的語氣說:
「他好無聊喔。」
聽到這句話的當下我有點錯愕,但其實不怎麼意外,社交能力低落的我在這樣的場合確實很無聊。我一句話也沒接,便丟出一個不怎麼渾圓的句點,轉身走向點心陣。
---
結束點心之旅回辦公室的路上,同事似乎嗅到了對話中飄散出的尷尬,雖然肉眼看不見,但是像空汙一樣難以迴避。
「你剛剛是不是很想趕快走。」
「沒有啦,我只是不會和陌生人聊寫東西什麼的。」
只見同事瞅了我一眼,繼續說到:
「我也沒有很常看到他,平均一個月一次吧。他外務很多,不久前才剛出書,還有經營一個粉絲專頁,等等找給你看。」
回到座位後沒多久,同事丟了那本書還有粉絲專頁的連結過來。
「他的粉專有六萬多個讚耶,好誇張。」
「超多。」
我望向桌上那疊嶄新的名片,也許我該把名字劃掉,用超現實的筆觸在上面寫下「我很無聊」。
「為什麼要這樣做?」
「因為我必須去做。」
2018年12月1日 星期六
有時不跳舞-Against Me! -The Disco Before the Breakdown(2002)
愛情產業鉅子aka九二共識推廣專家鼓勵人民要有做夢的膽量,連作夢都不敢很悲哀。我也有一個從政夢,在不只一次為現況感到失望的片刻,會浮出要不要去從事政治工作的幻想,幕後的、不用出來露臉的那一種,成為社會改革中的一顆小螺絲釘,將憂國憂民化為實際行動。這類的幻想是提醒自己還有做夢的膽量,就算這個夢就像「拚經濟」一樣外強中乾,因為我並不真的了解政治工作在做什麼,身邊也沒有人從事這樣的工作。況且,我不接地氣、不會倡議、不會組織、不會宣傳、不喜歡講話也不喜歡爭辯、不會搞人際關係只會搞自閉、不喜歡被領導也不想領導別人。以上任何一點就足以擊潰丁守中,不不不,是擊潰心中即將沸騰的理想啦,讓正在加熱的熱血瞬間流光。不過,偶爾我還是會認真思量,寫寫幾句簡單的口號召喚人們的情感應該不會太難吧?人類的情感是那麼容易被召喚,那麼容易因為鑲金的句子而對未來燃起希望,就算那是一句不怎麼樣的口號,喊了十年以上,且人們對之有千百種解讀的口號。但是我們對希望上了癮,只要有領導者或是掌權者用簡單的金句點燃希望的火光,我們就毫不猶豫拿起來猛抽,就算脆弱的火光維持不到一天就可能破滅,不過沒關係,會有人繼續飄洋過海遞過來更刺激效果更猛烈的產品。儘管大口大口的抽吧,總有一天,這些短暫的快樂會換來更深的絕望。
老實說,我從來沒有認真了解過民主的內涵,我一直以為民主是眾人以平等的方式交換意見,進而討論公共事務的一種生活方式,那裏頭包含著學習、溝通、決策與實踐,但是我大概完全搞錯了,或是本地的民主機制出了問題,這次選舉之後我深切感受到所謂的民主其實並不真的表裡合一。我從來不知道,原來民主可以讓我們可以為了立即可見的money money放棄很重要的東西,像是信任、自由以及獨立;原來民主可以讓我們投票去否決其他人的權益,只因我不願讓你共享我擁有的;民主還可以讓我們護駕黨國紅利一把抓的人繼續擴張權力版圖,就算他始終站在威權的那一方也沒關係,因為他代表的是大多數人眼中的正義;民主也讓兩造不同觀點的人以簡易的口號包裹複雜的觀點,只為了排除異己,催出支持者的極大值。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民主就是兩個裡面選一個比較不爛,投票的意義就是這次做不好,下次換人做做看。這沒有不對,但有沒有可能我們必須把視野張得更寬廣,將眼光放到更遠的未來,而不是浸淫在被操控的訊息之中自得其樂,不知不覺中被意氣與理念沖昏了頭,畢竟,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這一周以來我看見許多人粗暴地踩在別人頭上講著風涼話,稱選舉與公投是智力測驗,將那些立場不同的人打成白癡、沒有腦袋或是低等生物;以檢討策略為由攻擊個人,推翻全體的努力,不過讓我最反感還是因為支持某向議題就把自己貼上「進步」的標籤,這些暗示我比較高級的言論實在讓我很喪氣。可悲的是我也沒有能力提出建議,嘗試阻止惡意蔓延,只知道這些無來由的批評與嘲諷不是現在最需要的事。
我不是個運動者,也不是個評論家,只是一個希望台灣有一天能成為真正獨立個體的公民,沒有加入任何倡議黨派與倡議團體,也沒有能力寫出槍砲不入的論述,我唯一有形的產出就是寫寫東西,然後辦了個小誌。慚愧地是,在這些議題上頭,我始終是被動的資訊接收者,從未實際參與甚至付出些什麼,難以理解身在其中時有多麼艱難。我甚至連與身邊的人溝通都辦不到,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家人投下反對同性婚姻的票。最近常思考,在眼前這個不算太危急,但是激流已經湧上的時刻,沒有專長的我到底能做些什麼呢?瀑布在不遠處等著我們,準備帶走我們的靈魂,我們該如何抵抗橫流的惡意?如何讓身邊的人向他們口中很髒的政治靠攏?如何團結有共同目標的夥伴?一連串的捫心自問讓我開始籌畫個讀書會。藉此抵抗鋪天蓋地的恐懼,抵抗將我們推向冷漠的力量。
我認為人們不需要被領導也可以團結一致,因為我們還記得如何善待彼此,還沒有忘記什麼叫作寬容;也因為我們還沒丟失憤怒,所以不願意向死寂的現況投降。我嘗試透過讀書會集結不同觀點的人,開啟一個自由交流的空間。以平等的姿態交換意見、溫柔地辯論,透過思考與對話將停留在表面的意念掘得更深,找回在體制裡消耗的能量。在這裡,沒有人可以指使誰、代替誰、成為誰,因為沒有人是意見領袖,沒有人把持絕對的權力,也沒有人會為你的行動下指導棋,一切從自己開始,慢慢擴展成具有生產力的社群。在紛擾的時局我們會需要這樣靜下心來的時刻,想想如何與各地的滋事份子進行有機的串聯,創造更多深耕的行動。
在這樣令人心神消耗的氛圍中,我們從邊緣開始集結,在縫細裡茁壯,奪回本該屬於我們的一席之地。
"I won't take your hand and marry the State."-Against Me! 〈Baby, I'm an Anarchist〉
老實說,我從來沒有認真了解過民主的內涵,我一直以為民主是眾人以平等的方式交換意見,進而討論公共事務的一種生活方式,那裏頭包含著學習、溝通、決策與實踐,但是我大概完全搞錯了,或是本地的民主機制出了問題,這次選舉之後我深切感受到所謂的民主其實並不真的表裡合一。我從來不知道,原來民主可以讓我們可以為了立即可見的money money放棄很重要的東西,像是信任、自由以及獨立;原來民主可以讓我們投票去否決其他人的權益,只因我不願讓你共享我擁有的;民主還可以讓我們護駕黨國紅利一把抓的人繼續擴張權力版圖,就算他始終站在威權的那一方也沒關係,因為他代表的是大多數人眼中的正義;民主也讓兩造不同觀點的人以簡易的口號包裹複雜的觀點,只為了排除異己,催出支持者的極大值。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民主就是兩個裡面選一個比較不爛,投票的意義就是這次做不好,下次換人做做看。這沒有不對,但有沒有可能我們必須把視野張得更寬廣,將眼光放到更遠的未來,而不是浸淫在被操控的訊息之中自得其樂,不知不覺中被意氣與理念沖昏了頭,畢竟,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這一周以來我看見許多人粗暴地踩在別人頭上講著風涼話,稱選舉與公投是智力測驗,將那些立場不同的人打成白癡、沒有腦袋或是低等生物;以檢討策略為由攻擊個人,推翻全體的努力,不過讓我最反感還是因為支持某向議題就把自己貼上「進步」的標籤,這些暗示我比較高級的言論實在讓我很喪氣。可悲的是我也沒有能力提出建議,嘗試阻止惡意蔓延,只知道這些無來由的批評與嘲諷不是現在最需要的事。
我不是個運動者,也不是個評論家,只是一個希望台灣有一天能成為真正獨立個體的公民,沒有加入任何倡議黨派與倡議團體,也沒有能力寫出槍砲不入的論述,我唯一有形的產出就是寫寫東西,然後辦了個小誌。慚愧地是,在這些議題上頭,我始終是被動的資訊接收者,從未實際參與甚至付出些什麼,難以理解身在其中時有多麼艱難。我甚至連與身邊的人溝通都辦不到,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家人投下反對同性婚姻的票。最近常思考,在眼前這個不算太危急,但是激流已經湧上的時刻,沒有專長的我到底能做些什麼呢?瀑布在不遠處等著我們,準備帶走我們的靈魂,我們該如何抵抗橫流的惡意?如何讓身邊的人向他們口中很髒的政治靠攏?如何團結有共同目標的夥伴?一連串的捫心自問讓我開始籌畫個讀書會。藉此抵抗鋪天蓋地的恐懼,抵抗將我們推向冷漠的力量。
我認為人們不需要被領導也可以團結一致,因為我們還記得如何善待彼此,還沒有忘記什麼叫作寬容;也因為我們還沒丟失憤怒,所以不願意向死寂的現況投降。我嘗試透過讀書會集結不同觀點的人,開啟一個自由交流的空間。以平等的姿態交換意見、溫柔地辯論,透過思考與對話將停留在表面的意念掘得更深,找回在體制裡消耗的能量。在這裡,沒有人可以指使誰、代替誰、成為誰,因為沒有人是意見領袖,沒有人把持絕對的權力,也沒有人會為你的行動下指導棋,一切從自己開始,慢慢擴展成具有生產力的社群。在紛擾的時局我們會需要這樣靜下心來的時刻,想想如何與各地的滋事份子進行有機的串聯,創造更多深耕的行動。
在這樣令人心神消耗的氛圍中,我們從邊緣開始集結,在縫細裡茁壯,奪回本該屬於我們的一席之地。
"I won't take your hand and marry the State."-Against Me! 〈Baby, I'm an Anarchist〉
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餿水swill 《寵物箱裡的我們》(2018)
來自台中的新進龐克樂隊,據說團員都是廚師,音樂聽起來偏向mid-west Emo,也算是台灣相當相當少見的風格,明亮的和絃疊加在強勁的節奏之上,散發出一股慵懶的騷勁。像一位酒量不好的舞者喝了太多之後搖搖晃晃,在踢躂與旋轉之間探索心靈的黑暗面,暫時解放隱藏在生活內裏的瘋狂,而平常這些瘋狂總是摺疊成抑鬱的形狀安放在心裡。不久前在巨獸搖滾看過他們的表演,音色如同生啤酒一般很鬆很順口,喝完記得擦一擦殘留在嘴角軟綿綿的泡沫。團員們看起來酒量都很好,主唱看起來更好一點,因為他手中的啤酒似乎沒放下過,希望不是我走眼。現場甚至還翻唱了透明雜誌的〈透明雜誌Forever〉,這一定不可能是我聽錯,加分再加分。如果透明雜誌的"We are forever young"是提醒步入中年的自己向世界昭告「我仍然年輕」的吶喊,餿水的就是還沒進入青春期就開始幻想自己未來會很帥氣。
喔對了,他們的專輯鋪貨點好像還沒有很多,我是在台北神奇小空間Waiting Room買的。
喔對了,他們的專輯鋪貨點好像還沒有很多,我是在台北神奇小空間Waiting Room買的。
2018年11月1日 星期四
還有希望嗎-光景消逝《在眼淚中看見希望》(2010)
最近在臉書上看到休團已久的光景消逝要舉辦「十年光景」演唱會,提醒我又到了一年一度消費感傷的日子。《在眼淚中看見希望》是我最早收的幾張台灣樂團的專輯之一,那兩三年收了幾張直到現在還常常聽的專輯,像是透明雜誌《我們的靈魂樂》、傷心欲絕《我愛你》、盪在空中的《一大片風景》還有自私的渾蛋《這渾蛋世代的階級戰爭》。光景消逝的點播率不像上述那些團那麼高(在看到演唱會的訊息之前大概一年以上沒聽了吧)不過他們的音樂卻撐開我的眼界,當時的我滿腹的灰心喪志需要出口,剛好找上了光景消逝。聽完這張專輯後舒爽的啊嘶一聲~原來台灣也有這樣子的音樂,從此我的音樂庫多了Screamo的類型。他們的歌除了滿足當時單調的審美觀-夠爽夠兇之外,也召喚出更多令人難以招架的情緒。吶喊與沉吟交互震盪,無法預料下一個音符會從哪個地方襲來,直搗心底堆積得七零八落的迷惘與失落,映照出在希望與絕望之間踱步的你面無表情的臉龐,也真的讓我在眼淚中看見希望。到了下一張EP,他們收起怒吼和灰色的情緒,歌詞由全英文變成全中文(不知道當時有沒有被自以為是的樂評批評台灣團怎麼能唱英文?)音樂變得陽光正向許多, 《在眼淚中看見希望》中的奮力與掙扎化為雲煙,改唱著疾駛在搖滾公路上的搖滾樂,彷彿催促著你趕快成為成功的大人,不知道是不是想嘗試轉型成具有希望風味的搖滾樂團,如果是的話大概有成功吧,但是於我來說,與眼淚脫節的希望就不能稱作是希望了吶。吉他手阿傑後來組了新團The Roadside Inn,依然沒有打中我。漸漸地他們與我失聯了,不過至少他們交出了一張會在我這裡繼續流傳的專輯。
今天逛唱片行的時候發現這張專輯被塞在「獨立音樂」區的角落,又勾起了以上這段沒什麼大不了的回憶。直到現在仍維持每個月逛一次唱片行的習慣,雖然不一定會買(根據《消費社會學》指出,只逛不買是百貨公司出現後才產生的現象)。進到唱片行時我總是會先到「獨立音樂」的專櫃看看有什麼新發行,現在你已經可以在靠近門口的地方看到以前深埋在角落的獨立音樂專輯。我如果看到喜歡的專輯還是會帶走,看到不認識的團會隨機記下來找來聽,聽過再把他忘記。江湖傳言無法接受新的音樂是初老的徵兆,我不知道是因為剛好我聽到的團都是鬆鬆垮垮沒有重量(坊間的形容詞是很chill),還是我真的老了。這些歌曲我大多會點開連結,但是大多數裡面的大多數連一首都聽不完,就這麼消失在你的世界裡,會讓你想繼續關注的不多,真正進到心坎裡的那又更少了。還有一點讓我覺得很倒彈,愈來愈多專輯的背面都印上了「xxx年度文化部影視及流行產業局補助」的字樣,許多專輯擺了兩三年都還在同樣的位置,大概還會再擺到下一個兩三年,孤獨地在愈來愈少人的唱片行裡呼吸新鮮的空氣。
身為一介樂迷我的立場很簡單,我會聽那些領補助的樂團,但不會主動推薦他們的音樂,更不會買他們的作品,因為我對於所有與政府站在同一陣線的東西都沒有太多好感。我認為只要你接受某個權力比你大的機構的資源之後,本身獨有的能量會被消解,兩者之間產生更複雜的權力運作,而這種關係稱不上平等的合作,因為你已經把某部分的自主權交出去了,打破了樂隊在外在環境與創作之間的平衡。創造的力量在政府資金的挹注之下有可能會被削減甚至瓦解。不過有得必有失,你會成為妝點我國文化政策的一塊磚頭。當然不能直接說是補助改變了這些人的創作,但這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變數,有可能讓自己的聲調與政府趨於一致,無形中壓低了另翼、邊緣的聲音。第二點是補助也許會造成所謂的獨立樂團M型化,拿補助的永遠是那種創作邏輯和流行音樂相近、具有「本土」意識或是擁有沒有殺傷力的女主唱的樂團,補助造成這些樂團的愈做愈大,成為每一個音樂祭的頭牌,間接排擠其他不那麼討喜也比較沒有資源的類型音樂的發展。第三點,補助會不會讓這些樂團變成一次性樂隊,領了鉅額的補助發了一張專輯,下一張專輯的企劃沒寫好所以申請不到補助就索性不發了。還有,如果哪天文化部突然把補助抽掉,與萬能的政府攜手到老的藍圖宣告破滅,這些樂團的未來不知道會往哪裡去。當你習慣一張專輯用上三十萬到五十萬元,在金援被斷了之後真的還有辦法找出資源嗎繼續搞下去嗎?我很想知道。
罵了這麼多之後,有閒錢的話還是會繼續支持本地音樂,尤其是那些不領補助又好聽的台灣樂隊。分享兩個近期聽到很帥的樂團,首先是來自台中的龐克樂隊餿水Swill,台灣少見的mid-west emo走向,像一位抑鬱的舞者在收與放之間探索心靈的黑暗面,上次在巨獸搖滾的現場竟然還翻唱透明雜誌的〈透明雜誌forever〉,加分再加分;另一團是昨天才聽到的Thrash Metal樂隊Iron Fist鐵拳,在此之前好久沒有被台灣的重金屬帥一波了。
查了去年的補助名單後才發現原來The Roadside Inn也有領補助,知道這點後打消了想要去看演唱會的念頭,雖然The Roadside Inn跟光景消逝的關係只有阿傑而已,不過樂迷始終是不講理的,過去那支光景消逝早就消逝了吧,而我依然用一種濫情的方式聽著《在眼淚中看見希望》。
關於補助,我的戰力大概摸不到這個人的膝蓋吧:致流行音樂補助案:「射殺鋼琴師」的苦悶時代已成灰燼
今天逛唱片行的時候發現這張專輯被塞在「獨立音樂」區的角落,又勾起了以上這段沒什麼大不了的回憶。直到現在仍維持每個月逛一次唱片行的習慣,雖然不一定會買(根據《消費社會學》指出,只逛不買是百貨公司出現後才產生的現象)。進到唱片行時我總是會先到「獨立音樂」的專櫃看看有什麼新發行,現在你已經可以在靠近門口的地方看到以前深埋在角落的獨立音樂專輯。我如果看到喜歡的專輯還是會帶走,看到不認識的團會隨機記下來找來聽,聽過再把他忘記。江湖傳言無法接受新的音樂是初老的徵兆,我不知道是因為剛好我聽到的團都是鬆鬆垮垮沒有重量(坊間的形容詞是很chill),還是我真的老了。這些歌曲我大多會點開連結,但是大多數裡面的大多數連一首都聽不完,就這麼消失在你的世界裡,會讓你想繼續關注的不多,真正進到心坎裡的那又更少了。還有一點讓我覺得很倒彈,愈來愈多專輯的背面都印上了「xxx年度文化部影視及流行產業局補助」的字樣,許多專輯擺了兩三年都還在同樣的位置,大概還會再擺到下一個兩三年,孤獨地在愈來愈少人的唱片行裡呼吸新鮮的空氣。
身為一介樂迷我的立場很簡單,我會聽那些領補助的樂團,但不會主動推薦他們的音樂,更不會買他們的作品,因為我對於所有與政府站在同一陣線的東西都沒有太多好感。我認為只要你接受某個權力比你大的機構的資源之後,本身獨有的能量會被消解,兩者之間產生更複雜的權力運作,而這種關係稱不上平等的合作,因為你已經把某部分的自主權交出去了,打破了樂隊在外在環境與創作之間的平衡。創造的力量在政府資金的挹注之下有可能會被削減甚至瓦解。不過有得必有失,你會成為妝點我國文化政策的一塊磚頭。當然不能直接說是補助改變了這些人的創作,但這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變數,有可能讓自己的聲調與政府趨於一致,無形中壓低了另翼、邊緣的聲音。第二點是補助也許會造成所謂的獨立樂團M型化,拿補助的永遠是那種創作邏輯和流行音樂相近、具有「本土」意識或是擁有沒有殺傷力的女主唱的樂團,補助造成這些樂團的愈做愈大,成為每一個音樂祭的頭牌,間接排擠其他不那麼討喜也比較沒有資源的類型音樂的發展。第三點,補助會不會讓這些樂團變成一次性樂隊,領了鉅額的補助發了一張專輯,下一張專輯的企劃沒寫好所以申請不到補助就索性不發了。還有,如果哪天文化部突然把補助抽掉,與萬能的政府攜手到老的藍圖宣告破滅,這些樂團的未來不知道會往哪裡去。當你習慣一張專輯用上三十萬到五十萬元,在金援被斷了之後真的還有辦法找出資源嗎繼續搞下去嗎?我很想知道。
罵了這麼多之後,有閒錢的話還是會繼續支持本地音樂,尤其是那些不領補助又好聽的台灣樂隊。分享兩個近期聽到很帥的樂團,首先是來自台中的龐克樂隊餿水Swill,台灣少見的mid-west emo走向,像一位抑鬱的舞者在收與放之間探索心靈的黑暗面,上次在巨獸搖滾的現場竟然還翻唱透明雜誌的〈透明雜誌forever〉,加分再加分;另一團是昨天才聽到的Thrash Metal樂隊Iron Fist鐵拳,在此之前好久沒有被台灣的重金屬帥一波了。
查了去年的補助名單後才發現原來The Roadside Inn也有領補助,知道這點後打消了想要去看演唱會的念頭,雖然The Roadside Inn跟光景消逝的關係只有阿傑而已,不過樂迷始終是不講理的,過去那支光景消逝早就消逝了吧,而我依然用一種濫情的方式聽著《在眼淚中看見希望》。
關於補助,我的戰力大概摸不到這個人的膝蓋吧:致流行音樂補助案:「射殺鋼琴師」的苦悶時代已成灰燼
2018年10月4日 星期四
Svalbard-It's Hard To Have Hope(2018)
Svalbard是支帶有Post-Rock味道的壯闊系Crust Punk樂隊,優美的旋律指引著Hardcore踏上雄壯威武的反方向,負責拉開空間的吉他聲如暴風過境前暗潮洶湧的海,散發出危險而迷人的氣息。在他們的音樂裡可以聽見了絕望的不平之音以及殘缺的溫柔,歌詞反應出結構裡的女性在狹縫中求生存的處境。〈Feminazi!? 〉將炮口對向那些對女性主義一知半解卻口口聲聲唱著「都是你的錯」的厭女人士;〈Pro-Life 〉的歌名源自於反墮胎運動,但內容其實是支持墮胎的,他們認為女性應當擁有身體的決定權,"Why does an unborn baby deserve more rights?" 為此吼出尖銳的提問 ;〈How Do We Stop It〉談到了金屬場景中女性的艱難處境,在男性為多數的現場表演中經常成為性騷擾的目標,以至於無法和男性一樣享受音樂,她們必須處處提防從黑暗中伸出的髒手。女主唱 Serena Cherry在受訪時表示,自從她15歲第一次觀賞重金屬的表演時,就感受到場景中的人們對女性始終不懷好意,當她要買票時,販售票卷的男人第一時間竟然問她你為什麼會來這裡?是不是來找男朋友的?她也提到,人們總是關心女性音樂人的身體勝過她們的創作,像是Svalbard的MV下面就有人留言Nice boobs(編按:Go fuck yourself)。看似開明的金屬場景仍然複製了主流社會對於女性的歧視,僅將她們視為一個性感符號。音樂聽得比較極端顯然不會讓人變得比較有智慧,甚至有可能讓思考變得更淺薄。
Svalbard所屬的英國廠牌Holy Roar Records旗下還有Bossk、Boss Keloid(團名來自英國元老級Sludge樂隊Iron Monkey的一首歌)及Conjurer等Sludge走向的優質樂隊。之前介紹過的Screamo樂隊Portrayal of Guilty的首張專輯也將在年底由他們發行。
這首主題是動物權,人類時常因為迷戀品種及美觀而犧牲動物的健康,請Google摺耳貓。
Svalbard所屬的英國廠牌Holy Roar Records旗下還有Bossk、Boss Keloid(團名來自英國元老級Sludge樂隊Iron Monkey的一首歌)及Conjurer等Sludge走向的優質樂隊。之前介紹過的Screamo樂隊Portrayal of Guilty的首張專輯也將在年底由他們發行。
這首主題是動物權,人類時常因為迷戀品種及美觀而犧牲動物的健康,請Google摺耳貓。
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遙遠的距離-陳穎《頭腦體操》(2014)
從任何方面來看,W都不是個酷的人,我甚至可以更直接地說,他與酷的距離就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W與我是同梯的替代役,我們同時進入社會局的不同單位服役。剛來這裡時,新進的人員都要才藝表演取悅大家,這個不知道從何時種下的傳統,號稱可以讓大家多多認識新來的役男,我不知道這件事有什麼意義,可能很多人也覺得沒意義但是沒有人想要廢止,世界上許多更沒意義的事情就像這樣無牽無掛地延續下去。當時,我們新來的四個役男決定隨便唱個替代役之歌交差了事,而我也只想虛應故事,所以討論的時候總是最不認真的那個人。
W是個話非常多的人,說好聽點是勇於表達意見,說難聽的話就是比成群的麻雀還要聒噪(不是一隻,是成群)。討論過程中他不斷丟出想法,大部分都不值錢也沒什麼可取之處,亂槍打鳥卻連眼前的樹都沒有打中。那時候的他非常焦慮,懼怕會因為表演不好而被學長弄,我後來才知道,他是個心情愈緊張話會愈多的人,我們曾想用三個人的話語量與他抗衡(應該是兩個人才對,我的話語量大概連半個人都不到),而他精準演繹了我要打兩個的戲碼,我相信,如果一次來十個人的話他也能輕鬆解決。
W這類型的人向來是我的剋星,我不知道如何和這樣的人相處,但濫好人如我又不想要與任何人交惡,所以我決定用三不一沒有的策略面對他-不接觸、不發問、不接受、沒有例外。若真的必須與他交談的話就用嗯、喔、是喔三連發帶過。後來發現此策略對於W來說完全無用,因為不管你有沒有在聽他說話他總是講得很爽,就算世界即將崩塌,他會一直講到天壓到頭上的那一刻。有幾次我實在忍不住,在他講到興頭上時把耳機戴上,擺明了老子不想理你,照樣無法擊退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的話語。眼看表面的和平即將淪陷,我的惱人也快到達極限,他這才查覺到我瀕臨爆炸的怒氣,摸摸鼻子說了聲好啦我不吵你了然後走人。
我應該要描述一下W這個人,他大學唸的是私立大學電機系,研究所考上國立科大的資工所,對於程式語言等電腦相關資訊以及行動裝置的熱忱極高,平常總是帶著兩支手機行動,他和我講解許多次為什麼要這樣做,而我始終沒有聽懂。他平常聊天的內容絕大部分是關於今天解開了哪個程式上的難題,或是又發現什麼電腦裡的奧秘,飛快的語速裡夾雜著程式語言的專有名詞。我認為他的頭腦很好,腦筋轉得相當迅速,雖然大部分的時候是毫無規律地亂轉,難以預測其思考的軌跡。他就是他的王國裡唯一的子民,所以自行宣布稱王,制定自己的語言以及律法,在狹小的領地內橫衝直撞。當他跨出這裡之後,這樣的運作方式便不再有效,外頭嗜血的人們不會輕易放過他的。就算如此,這真的是他的錯嗎?對於社會有種矛盾情節的我始終無法肯定地點點頭。
W的穿著總是一成不變,每天晚點名時他總是穿著公發的白色內衣以及運動短褲出現,挺著不算小的肚子晃來晃去,微微駝背的站姿讓人很想用力把他的上半身掰直。偶爾我會看見他穿著Mamba字樣的黑色T-Shirt,頻率大概一個月一次,這件衣服是Kobe Bryant的正字標記,我懷疑那是不是他除了公發衣物之外的唯一一件衣服。這樣的人會與絕不輕言放棄、無所畏懼的Mamba精神扯得上關係嗎?這個疑問讓我差點棄守三不一沒有的策略。
從小到大的成長經驗告訴我一個殘酷的事實:這樣的人在社會上的任何一個群體內都不會受到歡迎,甚至有可能被排擠。他不是個外向活潑的人,也不怎麼幽默;他的思考從來不正向,時常自怨自艾懷疑自己;他不懂得說話的藝術,大部分的時候都直接說出不假修飾的事實,但多數的人並不喜歡聽不好聽的話。從他進來到現在,許多人都對他持反對意見,有人嘲笑他日復一日的穿著以及那副在陽光下會變色的眼鏡;有人嘲笑他的大肚子;有人說他不懂得看場面講話,所以才會有這麼多人不爽他。大家把他當成一個現成的笑料,這裡笑笑那裏笑笑,真正的他就這麼流失在笑話裡,我曾試著與他進行深入的交談,但最終還是屈服於囉嗦的流彈之下。
在他缺席的場合裡,我總是唱和著這些傷人的言論,例如我曾經說過很想打他,只為了能夠融入大家的話題,讓場面不那麼尷尬,雖然這句話不全然是虛構的。我認為自己是個不容易受他人影響的人,但後來發現我錯慘了,群眾壓力足以輾壓過一個人的自尊心,讓你為了該死的人際關係出賣自己。這件事讓我明白,人性真是卑劣得可怕,我從來就不是那麼有骨氣。
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大概是W加了我的Line之後,我們偶爾會進行有意義的聊天,雖然大部分的時間仍是幹來幹去的無意義發洩,在每一個脫口而出的的幹之後都接續著對於真理的迷惘。我漸漸覺得這個人並不如往常一般令人厭煩,他只是太過粗糙,還沒學會與外面的世界相處融洽,還沒有被社會改造成討喜的形狀,搞不懂社會對於一個成年人的基本要求是什麼,縱使這些要求總是在簡化人之所以為人的可能性。雖然我知道他必須改變,才能讓他的天份及努力空心入網,但叫別人改變這種話我實在說不出口,因為這類適應社會與個人理想交雜的焦慮也時常出現在我心裡,而我也還沒寫下漂亮的回答。
最近,我們各自為了求職而努力,冀望在這個讓我們感到格格不入的社會中找到一個比較舒服的位置。W因此常常深陷在自產自銷的焦慮裡,他三天兩頭跑來找我聊天。問我要不要去這家公司面試?這家公司好不好?怨嘆其他人都找到工作了只剩他一個人,所以覺得自己很廢,這些乍聽之下沒什麼的煩惱都成為他的惡夢。這幾天,他時常找我和J分享他的煩惱(J是我大學就認識的朋友,也在這裡服役),一個起薪至少四萬五以上的資工系畢業生在面前煩惱工作,讓我們兩個感到有些難為情,因為我們同是沒有錢途的文組畢業生,W口中的月薪對我們來說簡直是另一個星球的事情,但我們仍然從人文社會的角度給予他許多意見,盡情榨乾文組的剩餘價值。我不知道他有沒有聽進去,不過,他的心情看起來好多了。
W在程式領域擁有的龐大熱情以及知識以是難能可貴的。有一次,我把朋友架設的《失蹤者之城》網站貼給他看,他馬上給我幾個修改建議,例如如何防止網站被灌爆以及增加讀取速度,雖然這個網站目前還沒有流量上的困擾,以後應該也不會有。如果他想將天賦全數兌現的話,勢必要做出一些順應潮流的事情,讓他能夠好好揮灑才華。無所畏懼的Mamba精神會是他的解答嗎?我不知道,也許,他需要撥通電話向Mamba借一些勇氣。
昨天晚上,我們坐在便利商店聊完天後,坐在我面前的他穿著招牌的公發內衣和短褲,對我說了聲:「謝謝你。」我揮一揮手表示沒什麼,抬頭看了看他身上那件領口鬆弛的公發內衣,心裡閃過「這個人其實蠻酷」的跑馬燈。
原來,當有個人站在你面前許久,而你卻不知道他很酷,這才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W與我是同梯的替代役,我們同時進入社會局的不同單位服役。剛來這裡時,新進的人員都要才藝表演取悅大家,這個不知道從何時種下的傳統,號稱可以讓大家多多認識新來的役男,我不知道這件事有什麼意義,可能很多人也覺得沒意義但是沒有人想要廢止,世界上許多更沒意義的事情就像這樣無牽無掛地延續下去。當時,我們新來的四個役男決定隨便唱個替代役之歌交差了事,而我也只想虛應故事,所以討論的時候總是最不認真的那個人。
W是個話非常多的人,說好聽點是勇於表達意見,說難聽的話就是比成群的麻雀還要聒噪(不是一隻,是成群)。討論過程中他不斷丟出想法,大部分都不值錢也沒什麼可取之處,亂槍打鳥卻連眼前的樹都沒有打中。那時候的他非常焦慮,懼怕會因為表演不好而被學長弄,我後來才知道,他是個心情愈緊張話會愈多的人,我們曾想用三個人的話語量與他抗衡(應該是兩個人才對,我的話語量大概連半個人都不到),而他精準演繹了我要打兩個的戲碼,我相信,如果一次來十個人的話他也能輕鬆解決。
W這類型的人向來是我的剋星,我不知道如何和這樣的人相處,但濫好人如我又不想要與任何人交惡,所以我決定用三不一沒有的策略面對他-不接觸、不發問、不接受、沒有例外。若真的必須與他交談的話就用嗯、喔、是喔三連發帶過。後來發現此策略對於W來說完全無用,因為不管你有沒有在聽他說話他總是講得很爽,就算世界即將崩塌,他會一直講到天壓到頭上的那一刻。有幾次我實在忍不住,在他講到興頭上時把耳機戴上,擺明了老子不想理你,照樣無法擊退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的話語。眼看表面的和平即將淪陷,我的惱人也快到達極限,他這才查覺到我瀕臨爆炸的怒氣,摸摸鼻子說了聲好啦我不吵你了然後走人。
我應該要描述一下W這個人,他大學唸的是私立大學電機系,研究所考上國立科大的資工所,對於程式語言等電腦相關資訊以及行動裝置的熱忱極高,平常總是帶著兩支手機行動,他和我講解許多次為什麼要這樣做,而我始終沒有聽懂。他平常聊天的內容絕大部分是關於今天解開了哪個程式上的難題,或是又發現什麼電腦裡的奧秘,飛快的語速裡夾雜著程式語言的專有名詞。我認為他的頭腦很好,腦筋轉得相當迅速,雖然大部分的時候是毫無規律地亂轉,難以預測其思考的軌跡。他就是他的王國裡唯一的子民,所以自行宣布稱王,制定自己的語言以及律法,在狹小的領地內橫衝直撞。當他跨出這裡之後,這樣的運作方式便不再有效,外頭嗜血的人們不會輕易放過他的。就算如此,這真的是他的錯嗎?對於社會有種矛盾情節的我始終無法肯定地點點頭。
W的穿著總是一成不變,每天晚點名時他總是穿著公發的白色內衣以及運動短褲出現,挺著不算小的肚子晃來晃去,微微駝背的站姿讓人很想用力把他的上半身掰直。偶爾我會看見他穿著Mamba字樣的黑色T-Shirt,頻率大概一個月一次,這件衣服是Kobe Bryant的正字標記,我懷疑那是不是他除了公發衣物之外的唯一一件衣服。這樣的人會與絕不輕言放棄、無所畏懼的Mamba精神扯得上關係嗎?這個疑問讓我差點棄守三不一沒有的策略。
從小到大的成長經驗告訴我一個殘酷的事實:這樣的人在社會上的任何一個群體內都不會受到歡迎,甚至有可能被排擠。他不是個外向活潑的人,也不怎麼幽默;他的思考從來不正向,時常自怨自艾懷疑自己;他不懂得說話的藝術,大部分的時候都直接說出不假修飾的事實,但多數的人並不喜歡聽不好聽的話。從他進來到現在,許多人都對他持反對意見,有人嘲笑他日復一日的穿著以及那副在陽光下會變色的眼鏡;有人嘲笑他的大肚子;有人說他不懂得看場面講話,所以才會有這麼多人不爽他。大家把他當成一個現成的笑料,這裡笑笑那裏笑笑,真正的他就這麼流失在笑話裡,我曾試著與他進行深入的交談,但最終還是屈服於囉嗦的流彈之下。
在他缺席的場合裡,我總是唱和著這些傷人的言論,例如我曾經說過很想打他,只為了能夠融入大家的話題,讓場面不那麼尷尬,雖然這句話不全然是虛構的。我認為自己是個不容易受他人影響的人,但後來發現我錯慘了,群眾壓力足以輾壓過一個人的自尊心,讓你為了該死的人際關係出賣自己。這件事讓我明白,人性真是卑劣得可怕,我從來就不是那麼有骨氣。
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大概是W加了我的Line之後,我們偶爾會進行有意義的聊天,雖然大部分的時間仍是幹來幹去的無意義發洩,在每一個脫口而出的的幹之後都接續著對於真理的迷惘。我漸漸覺得這個人並不如往常一般令人厭煩,他只是太過粗糙,還沒學會與外面的世界相處融洽,還沒有被社會改造成討喜的形狀,搞不懂社會對於一個成年人的基本要求是什麼,縱使這些要求總是在簡化人之所以為人的可能性。雖然我知道他必須改變,才能讓他的天份及努力空心入網,但叫別人改變這種話我實在說不出口,因為這類適應社會與個人理想交雜的焦慮也時常出現在我心裡,而我也還沒寫下漂亮的回答。
最近,我們各自為了求職而努力,冀望在這個讓我們感到格格不入的社會中找到一個比較舒服的位置。W因此常常深陷在自產自銷的焦慮裡,他三天兩頭跑來找我聊天。問我要不要去這家公司面試?這家公司好不好?怨嘆其他人都找到工作了只剩他一個人,所以覺得自己很廢,這些乍聽之下沒什麼的煩惱都成為他的惡夢。這幾天,他時常找我和J分享他的煩惱(J是我大學就認識的朋友,也在這裡服役),一個起薪至少四萬五以上的資工系畢業生在面前煩惱工作,讓我們兩個感到有些難為情,因為我們同是沒有錢途的文組畢業生,W口中的月薪對我們來說簡直是另一個星球的事情,但我們仍然從人文社會的角度給予他許多意見,盡情榨乾文組的剩餘價值。我不知道他有沒有聽進去,不過,他的心情看起來好多了。
W在程式領域擁有的龐大熱情以及知識以是難能可貴的。有一次,我把朋友架設的《失蹤者之城》網站貼給他看,他馬上給我幾個修改建議,例如如何防止網站被灌爆以及增加讀取速度,雖然這個網站目前還沒有流量上的困擾,以後應該也不會有。如果他想將天賦全數兌現的話,勢必要做出一些順應潮流的事情,讓他能夠好好揮灑才華。無所畏懼的Mamba精神會是他的解答嗎?我不知道,也許,他需要撥通電話向Mamba借一些勇氣。
昨天晚上,我們坐在便利商店聊完天後,坐在我面前的他穿著招牌的公發內衣和短褲,對我說了聲:「謝謝你。」我揮一揮手表示沒什麼,抬頭看了看他身上那件領口鬆弛的公發內衣,心裡閃過「這個人其實蠻酷」的跑馬燈。
原來,當有個人站在你面前許久,而你卻不知道他很酷,這才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2018年9月12日 星期三
蘭嶼記事一-Teenage Fanclub-A Catholic Education(1990)
踏上柏油路面的那一刻,彷彿感覺到小島均勻的呼吸拂過腳底板,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尚未從航行中甦醒,以至於雙腳使不上力。我企圖邁開大步迎風向前,上半身卻化成一顆洩了氣的皮球任由海風吹拂,我努力扶正身體,踩著比mm巧克力還要入口即化的步伐,向浮浮沉沉的風景昭示我比山還高的期待,眼前的青山與我四目相交時臉都錄了,似乎不把我微不足道的期待放在眼裡,還好上船前有吃暈船藥,不然現在大概連山和天空是誰都分不清楚。雖然時候還早,但是這天氣持續下去大概哪裡都去不成。我撥了通電話告知民宿老闆我下船了,他好心詢問需不需要帶路,我說不用,因為我和迷路這件事的交情不深。根據地圖所示,騎車到民宿大概要十五分鐘。
我始終認為小島和南臺灣一樣終年晴朗,所以連一件雨具都沒有準備,就這麼冒冒失失的駛近雨中。沒想到這裡的路況比海浪還要顛簸,輪胎壓過的地面不斷噴射碎石,劈哩啪啦歡喜迎接旅人的到來。豆狀的雨滴落不停打在眼鏡上,我嘗試在一片灰濛濛的景物中瞧見遊記裡形容的巧奪天工的自然風光,但眼前的風景卻像是賣不了幾毛錢的印象派畫作,看了一眼之後就忘記了它的模樣,可能是因為我對於下雨天有說不上來的厭惡。大海與海蝕岩石攜手在雨中散發出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氣勢,烏雲拖著沉重的步伐從向我方進攻,青草驚嚇得向後退,臣服在灰色的天意之下等待陽光。
希望籠罩在陽光下的小島不會是這副慵懶的模樣,我期待能早點看見太陽。體感時間過了差不多十五分鐘,我看到前面的石柱上頭用大大的紅字標示著朗島部落,便毫不猶豫彎近石柱旁的小巷,路的兩旁排列著低矮的水泥小屋,斑駁的牆面顯露出房子不算小的年紀。雨水隨著黑色的屋頂傾斜而下,與路面共同敲打單調的配樂。斜前方人家的門口有個撐著傘的人影正在遊蕩,我抹了抹鋪滿水氣的眼鏡,看見前方是死路一條,加上這裡看起來不像是有民宿的地方,多方確認後就掉頭回到原本的環島公路上。
我邊騎邊注意右手邊的房屋,深怕遺漏了民宿的招牌,騎了大約一分鐘後,眼前出現一棟兩層樓的透天,體積較旁邊的房屋大上許多,牆面是惹人憐愛的水藍色,這是我下船後所看見第一個不印象裡不是灰色的大型物體。一位穿著藍色T-Shirt與黑色長褲的男子雙手叉腰站在牆邊,遠遠迎向我不確定的目光,雖然我還沒有看到招牌,但他的眼神告訴我就是這裡了。我騎到老闆身邊,老闆趕緊上前關心啊你怎麼沒有穿雨衣,我還沒反應過來,老闆就半推半就地帶我去房間放行李,又拎著我回到客廳。
老闆黝黑的面容散發著健美的神情,笑起來眼角會擠出一對皺紋爬向稜角分明的側臉,頭髮雖然已是灰白參雜,但仍很有活力的向上攀爬。精瘦的體態也與他的年紀不符,嘴巴差點吐出老闆如何保養身材這種推銷話術時,他走向冰箱拿出一罐保力達B,巧妙瓦解即將降臨的尷尬。「這瓶你幫我喝完吧!」他笑笑地對我說,不給我思索的時間,馬上接著問你要加什麼?冷不防的出招我順利接到,我故作輕鬆地回答伯朗咖啡(其實我從來沒這樣喝過,只是耳聞過這種喝法,過幾天遇到一位當地人說他如果要去山裡就會加黑咖啡、去海裡會加伯朗咖啡才能帶來好運。)老闆從進門來始終掛著微笑的臉龐突然露出可以做成「嘿嘿」貼圖的表情,我有預感故事要發生了。
保力達咖啡的味道難以言說,微甜微苦,有點像酒又不太像酒,說不上喜歡,但也不是不喜歡,我還是不要形容好了,嚥下幾口之後,適合談話的心情從舌尖蔓延至深喉嚨。
「你唸哪間學校?」
「清大。」
「清大是我的死對頭,以前他們曾經派人來說服我核廢料是安全的,叫我不要反核,所以我討厭清大。」
老闆提到年輕一輩反核運動的現況,流露出擔憂的神情,雖然大家的立場相同,但對於運動仍有紛雜的意見。他認為蘭嶼人應該更加團結,想辦法將各年齡層的人整合在一起,因為這是蘭嶼人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達悟人驅逐惡靈的行動至今30年,那一桶桶現代文明的垃圾仍然放在小島南端的儲存場。
隔天早上,老闆請我參觀位於客廳後方的木雕工作室,他的作品都放在這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放在房間中央的拼板舟,船的底色是白色,上頭用紅、白、黑三種顏色漆上達悟族船之眼與海浪的圖騰。這並不是我第一次看見拼板舟,因為學校的圖書館前就有一艘,但是在這裡看到的感覺更加強烈,我以一種敬畏的心情面對這艘船,因為這不只是一艘船、一個象徵符號或是一個博物館內的裝置藝術,而是蓬勃的靈魂化為耐得住大風大浪的實體出現在我面前。老闆說他自己是個多面向的人,對於大自然與生活的理解完全體現在勞動的過程中,旅遊旺季時忙著招呼客人,淡季時除了潛水射魚、上山砍樹之外,閒暇時還會從事藝術創作,這就是生活,而大島的我們總認為工作結束後,生活才真正開始。
兩天後,我搬到了另一個部落的背包客棧過夜,騎著單車環島時再度經過這裡,我走進民宿想找老闆聊天,老闆的家人說他到海邊帶客人了。我走在岸邊望著海面,視線的左方是水泥堤坊與消波塊,右邊是仍是原始的珊瑚礁海岸,蜿蜒地延伸至島的彼端。我看見一艘上頭載著兩個人的拼板舟從港邊緩緩歸來,身穿潛水衣的人劃著槳擾動著海面,拼板舟不疾不徐地在漣漪上滑行,船上的遊客興奮地拿著手機喬著適合的角度,大概是想拍出臉書上破百讚的照片。船快到岸邊時,守候在灘頭上的老闆走向拼板舟,一步一步走進水裡將拼板舟推上岸。
「你怎麼又回來了,要不要進來喝一杯。」
「不用啦,我要繼續騎單車了,你去帶客人喔?」
「是我兒子在帶,我去幫忙而已啦。」他指了指剛剛划船的那位男子,臉上浮現燦爛的笑容,這一笑,讓他在我的印象裡變得更年輕了。
看見這幅寓意深遠的景象,閒聊的心情頓時被打散,心裡塞進太多情感的衝擊,侵蝕了我對於小島的想像。拼板舟原是這達悟人海上生計的重要工具,現在卻成為供遊客體驗的賺錢方式。或許,是我太自作多情,認為眼前的景象就是當地人困境的寫照,用一句傳統與現代的拉扯或是某個高深莫測的學術名詞能夠解釋一切。在外來政權接手之後,這座小島堆滿了太多的問題,沒有一個能夠被好好解決。我雙手插口袋,望著閃爍的一片海,在海風的吹拂中思考著干擾心情的嚴肅命題。對於這座小島我仍然一無所知,但我明白,入侵小島的勢力並非像海風一樣輕盈,每一次的入侵,都可能會從島上帶走一些東西。這裡的未來會是一片光明嗎?怎樣的生活才是最適合他們?或許只有他們自己知道,我不明所以的憂慮毫無用武之地。
老闆笑得燦爛的臉龐,和擁抱眾生的太陽一同進入了我的記憶。我由衷希望,下次再來蘭嶼的時候,這裡依然是這副模樣。
--
上個月,在蘭嶼認識的排灣族酒吧老闆將我標記在一張合照當中,時間顯示是三年前,當時認識他之後和他一起醉了好幾天。我從來沒有好好寫下當時在蘭嶼發生的事,現在是時候了。
這系列預計有三篇,希望兩個月內能寫完。
我始終認為小島和南臺灣一樣終年晴朗,所以連一件雨具都沒有準備,就這麼冒冒失失的駛近雨中。沒想到這裡的路況比海浪還要顛簸,輪胎壓過的地面不斷噴射碎石,劈哩啪啦歡喜迎接旅人的到來。豆狀的雨滴落不停打在眼鏡上,我嘗試在一片灰濛濛的景物中瞧見遊記裡形容的巧奪天工的自然風光,但眼前的風景卻像是賣不了幾毛錢的印象派畫作,看了一眼之後就忘記了它的模樣,可能是因為我對於下雨天有說不上來的厭惡。大海與海蝕岩石攜手在雨中散發出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氣勢,烏雲拖著沉重的步伐從向我方進攻,青草驚嚇得向後退,臣服在灰色的天意之下等待陽光。
希望籠罩在陽光下的小島不會是這副慵懶的模樣,我期待能早點看見太陽。體感時間過了差不多十五分鐘,我看到前面的石柱上頭用大大的紅字標示著朗島部落,便毫不猶豫彎近石柱旁的小巷,路的兩旁排列著低矮的水泥小屋,斑駁的牆面顯露出房子不算小的年紀。雨水隨著黑色的屋頂傾斜而下,與路面共同敲打單調的配樂。斜前方人家的門口有個撐著傘的人影正在遊蕩,我抹了抹鋪滿水氣的眼鏡,看見前方是死路一條,加上這裡看起來不像是有民宿的地方,多方確認後就掉頭回到原本的環島公路上。
我邊騎邊注意右手邊的房屋,深怕遺漏了民宿的招牌,騎了大約一分鐘後,眼前出現一棟兩層樓的透天,體積較旁邊的房屋大上許多,牆面是惹人憐愛的水藍色,這是我下船後所看見第一個不印象裡不是灰色的大型物體。一位穿著藍色T-Shirt與黑色長褲的男子雙手叉腰站在牆邊,遠遠迎向我不確定的目光,雖然我還沒有看到招牌,但他的眼神告訴我就是這裡了。我騎到老闆身邊,老闆趕緊上前關心啊你怎麼沒有穿雨衣,我還沒反應過來,老闆就半推半就地帶我去房間放行李,又拎著我回到客廳。
老闆黝黑的面容散發著健美的神情,笑起來眼角會擠出一對皺紋爬向稜角分明的側臉,頭髮雖然已是灰白參雜,但仍很有活力的向上攀爬。精瘦的體態也與他的年紀不符,嘴巴差點吐出老闆如何保養身材這種推銷話術時,他走向冰箱拿出一罐保力達B,巧妙瓦解即將降臨的尷尬。「這瓶你幫我喝完吧!」他笑笑地對我說,不給我思索的時間,馬上接著問你要加什麼?冷不防的出招我順利接到,我故作輕鬆地回答伯朗咖啡(其實我從來沒這樣喝過,只是耳聞過這種喝法,過幾天遇到一位當地人說他如果要去山裡就會加黑咖啡、去海裡會加伯朗咖啡才能帶來好運。)老闆從進門來始終掛著微笑的臉龐突然露出可以做成「嘿嘿」貼圖的表情,我有預感故事要發生了。
保力達咖啡的味道難以言說,微甜微苦,有點像酒又不太像酒,說不上喜歡,但也不是不喜歡,我還是不要形容好了,嚥下幾口之後,適合談話的心情從舌尖蔓延至深喉嚨。
「你唸哪間學校?」
「清大。」
「清大是我的死對頭,以前他們曾經派人來說服我核廢料是安全的,叫我不要反核,所以我討厭清大。」
關於蘭嶼的核廢料我也是略懂略懂,卻對老闆的名字沒有任何印象,我記得名聲最響亮的三個名字是郭建平、張海嶼和夏曼.藍波安。與老闆提及此事,老闆說郭建平是他的表弟,張海嶼是教會裡的牧師,他們三個人是運動初始的核心成員,夏曼.藍波安是後來才加入的。老闆是在70年代到台灣做生意時,從報紙上得知政府要把核廢料運到蘭嶼,回鄉後立刻告知族人這個訊息,但是當地人根本不知道核廢料是什麼,老闆說他自己也沒有讀過很多書,但是他知道核廢料是不好的東西,回到蘭嶼之後便與幾位族人號召並組織反核運動。
我靜靜地聽著老闆說故事,他堅毅的目光不時落在我的臉上,不知道過了多久,我喝下最後一口保力達咖啡,老闆又倒了一杯給我,不過這次加的是麥香奶茶,嗯,比剛剛那杯好喝一些。
隔天早上,老闆請我參觀位於客廳後方的木雕工作室,他的作品都放在這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放在房間中央的拼板舟,船的底色是白色,上頭用紅、白、黑三種顏色漆上達悟族船之眼與海浪的圖騰。這並不是我第一次看見拼板舟,因為學校的圖書館前就有一艘,但是在這裡看到的感覺更加強烈,我以一種敬畏的心情面對這艘船,因為這不只是一艘船、一個象徵符號或是一個博物館內的裝置藝術,而是蓬勃的靈魂化為耐得住大風大浪的實體出現在我面前。老闆說他自己是個多面向的人,對於大自然與生活的理解完全體現在勞動的過程中,旅遊旺季時忙著招呼客人,淡季時除了潛水射魚、上山砍樹之外,閒暇時還會從事藝術創作,這就是生活,而大島的我們總認為工作結束後,生活才真正開始。
兩天後,我搬到了另一個部落的背包客棧過夜,騎著單車環島時再度經過這裡,我走進民宿想找老闆聊天,老闆的家人說他到海邊帶客人了。我走在岸邊望著海面,視線的左方是水泥堤坊與消波塊,右邊是仍是原始的珊瑚礁海岸,蜿蜒地延伸至島的彼端。我看見一艘上頭載著兩個人的拼板舟從港邊緩緩歸來,身穿潛水衣的人劃著槳擾動著海面,拼板舟不疾不徐地在漣漪上滑行,船上的遊客興奮地拿著手機喬著適合的角度,大概是想拍出臉書上破百讚的照片。船快到岸邊時,守候在灘頭上的老闆走向拼板舟,一步一步走進水裡將拼板舟推上岸。
「你怎麼又回來了,要不要進來喝一杯。」
「不用啦,我要繼續騎單車了,你去帶客人喔?」
「是我兒子在帶,我去幫忙而已啦。」他指了指剛剛划船的那位男子,臉上浮現燦爛的笑容,這一笑,讓他在我的印象裡變得更年輕了。
看見這幅寓意深遠的景象,閒聊的心情頓時被打散,心裡塞進太多情感的衝擊,侵蝕了我對於小島的想像。拼板舟原是這達悟人海上生計的重要工具,現在卻成為供遊客體驗的賺錢方式。或許,是我太自作多情,認為眼前的景象就是當地人困境的寫照,用一句傳統與現代的拉扯或是某個高深莫測的學術名詞能夠解釋一切。在外來政權接手之後,這座小島堆滿了太多的問題,沒有一個能夠被好好解決。我雙手插口袋,望著閃爍的一片海,在海風的吹拂中思考著干擾心情的嚴肅命題。對於這座小島我仍然一無所知,但我明白,入侵小島的勢力並非像海風一樣輕盈,每一次的入侵,都可能會從島上帶走一些東西。這裡的未來會是一片光明嗎?怎樣的生活才是最適合他們?或許只有他們自己知道,我不明所以的憂慮毫無用武之地。
老闆笑得燦爛的臉龐,和擁抱眾生的太陽一同進入了我的記憶。我由衷希望,下次再來蘭嶼的時候,這裡依然是這副模樣。
--
上個月,在蘭嶼認識的排灣族酒吧老闆將我標記在一張合照當中,時間顯示是三年前,當時認識他之後和他一起醉了好幾天。我從來沒有好好寫下當時在蘭嶼發生的事,現在是時候了。
這系列預計有三篇,希望兩個月內能寫完。
訂閱:
文章 (Atom)